前段时间入了一把AWP没时间上图
最近准备再入手这把
基本是AWP的姊妹篇
WELL 手拉狙G22(MB05)
全长:58cm
重量:1430g
初速:410-430 fps use 0.2g bb
就是AWP的一个厂家,配一个金属脚架、连接器、也是一个3-9×40的金属白光瞄,金属外管,铜内管,工程塑料后拖,可以调节长度跟高度的,威力很大。
![]() |
提起大威力的半自动手枪沙漠之鹰(Desert Eagle),很多人都知道是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IMI)的产品,但实际上它是明尼亚波尼斯市的马格南研究公司(Magnum Research Inc.)研制的。
1979年,在马格南研究公司有三个人想要研制出一种发射.357马格南左轮手枪弹的半自动手枪,当时他们的研制计划名称为“马格南之鹰”(Magnum Eagle)。这三个人是J. Lindig、J. Skildam和H. Z. Skildam,而马格南研究公司的创办人——B. White负责技术的细节和开发。马格南之鹰的设计目的是作为靶枪和狩猎手枪。第一把原型枪在1981年完成,并在1982年公布,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回响,这种.357马格南口径的半自动手枪巨大的威力和漂亮的外形引起很多射手的极大兴趣。然后,马格南研究公司需要寻找一家大公司来生产这种手枪,不久就找上了IMI。为什么是IMI?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资料。总之,这种手枪在1983年开始以IMI生产的“沙漠之鹰”的形式开始生产和销售,不过直到1985年,.357口径的沙漠之鹰才正正式式出现在美国手枪市场的售货架上。为了追求比.357马格南更大的威力,因此在1987年推出.41马格南型,不久又推出了.44马格南型,在1994年又推出了.50AE口径,而在1998年又推出了不太有前途的.440 Cor-Bon口径。
1992年,由于美国政府对进口枪支进行限制,因此销往美国的沙漠之鹰就由IMI生产零部件,运往美国后由马格南公司进行组装和最后的加工。于是IMI将未经处理的半成品运往美国,由马格南研究公司进行镀铬、镀镍、镀金及抛光等表面处理,并对枪管及其他组件进行精加工后重新组装,这样就以“Made in USA”的形式继续在美国市场上销售。
沙漠之鹰彪悍的外形,不是任何人都能控制的发射力量,这是任何小巧玲珑的战斗手枪所不能替代的,这种特点使它受到好莱坞的注意,在1984年由Mickey Rourke主演的一部动作片《龙年》(The Year of the Dragon)中,沙漠之鹰第一次在电影中登场,从此以后,沙漠之鹰在近500部电影、电视中亮相,这里的统计还不包括美国以外的影视作品,当剧本中提到“有强大威慑力的手枪”时,几乎都是选择沙漠之鹰作为道具。国内的电影观众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阿诺德·斯瓦辛格的电影《最后的动作英雄》(The Last Act
提起大威力的半自动手枪沙漠之鹰(Desert Eagle),很多人都知道是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IMI)的产品,但实际上它是明尼亚波尼斯市的马格南研究公司(Magnum Research Inc.)研制的。
1979年,在马格南研究公司有三个人想要研制出一种发射.357马格南左轮手枪弹的半自动手枪,当时他们的研制计划名称为“马格南之鹰”(Magnum Eagle)。这三个人是J. Lindig、J. Skildam和H. Z. Skildam,而马格南研究公司的创办人——B. White负责技术的细节和开发。马格南之鹰的设计目的是作为靶枪和狩猎手枪。第一把原型枪在1981年完成,并在1982年公布,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回响,这种.357马格南口径的半自动手枪巨大的威力和漂亮的外形引起很多射手的极大兴趣。然后,马格南研究公司需要寻找一家大公司来生产这种手枪,不久就找上了IMI。为什么是IMI?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资料。总之,这种手枪在1983年开始以IMI生产的“沙漠之鹰”的形式开始生产和销售,不过直到1985年,.357口径的沙漠之鹰才正正式式出现在美国手枪市场的售货架上。为了追求比.357马格南更大的威力,因此在1987年推出.41马格南型,不久又推出了.44马格南型,在1994年又推出了.50AE口径,而在1998年又推出了不太有前途的.440 Cor-Bon口径。
1992年,由于美国政府对进口枪支进行限制,因此销往美国的沙漠之鹰就由IMI生产零部件,运往美国后由马格南公司进行组装和最后的加工。于是IMI将未经处理的半成品运往美国,由马格南研究公司进行镀铬、镀镍、镀金及抛光等表面处理,并对枪管及其他组件进行精加工后重新组装,这样就以“Made in USA”的形式继续在美国市场上销售。
沙漠之鹰彪悍的外形,不是任何人都能控制的发射力量,这是任何小巧玲珑的战斗手枪所不能替代的,这种特点使它受到好莱坞的注意,在1984年由Mickey Rourke主演的一部动作片《龙年》(The Year of the Dragon)中,沙漠之鹰第一次在电影中登场,从此以后,沙漠之鹰在近500部电影、电视中亮相,这里的统计还不包括美国以外的影视作品,当剧本中提到“有强大威慑力的手枪”时,几乎都是选择沙漠之鹰作为道具。国内的电影观众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阿诺德·斯瓦辛格的电影《最后的动作英雄》(The Last Act
对EMS一定不要写单位地址~那样他会给你送到单位的门卫室的~而且不会电话通知你本人~如果门卫室弄丢了,那你哭去吧~即使邮寄方写了本人签收也是没用的~
不要想着和EMS横~你写家里~他心情不爽了~照样敢丢小区门卫~然后你自己去四大叔五大爷六大妈七大姑八大姨那里找去吧~
17460个日日夜夜
最终又离开了这个城市
朋友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以后常联系”
网络神奇的提供了我们更多的联系方式
再见了朋友们,有时间上网吧!
希望你能有时间看完……
最近一期杂志上,有篇文章叫《从睁开眼到见到神》,用轻松调侃的方式为人生从1到100岁的每一年各拟一句话。其实这种玩法的始作俑者,是一本英文书“This book will change your life”,作者是两位年过三十的在伦敦从事广告创意的人Ben Carey和Henrik Delehag。我看到的这篇中国版,是杂志编辑想象了一个普通中国人可能碰到的情况,改写了一套。刊登于最近一期《第一财经周刊》
预备……开始:
0岁 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
1岁 我就是不讲话,不让大人们轻易知道我在想什么。哼哼。
2岁 发表第一篇论文《论走路》:还是手脚并用更稳当一些……
3岁 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女生(男生)?她(他)和我不一样。
4岁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拂绿水,红掌拨清波……我的苦难人生就这样开始了。
5岁 我讨厌每个人都过来摸我一下表示喜欢,我讨厌回答几岁了这个问题。
6岁 上学,我很忙。
7岁 老师说的为什么和爸爸妈妈说的不一样?一定是爸爸妈妈错了。
8岁 我应该有些自己的奢侈品,原来的那些太土了。
9岁 第一次翘课。
10岁 “隔壁班上的那个女孩(男生)为什么还没有经过我的窗前……”
11岁 褪字灵真是个好东西,但学会模仿爸爸签字好像更重要。
12岁 升初中,真的从现在开始就能决定我一生的走向吗?那要不要列一个清晰版的人生计划?
13岁 每天都在发育。女生在妈妈陪伴下买了第一个Bra,男生突然开始自己洗内裤。
14岁 ^%^$##%$@#$*&(*()&%^&^%……!!其实不过是拉拉手而已。
15岁 小学里最要好的朋友,有的已经失去了联系。
16岁 成为有身份的人。男生偷偷用了父亲的刮胡刀。
17岁 人生里“第一次”最密集的一年。
18岁 成年。有投票权。啊,还有高考……它的重要性和决定性是过了好多年才发现的。虽然当时已经被这重要压得喘不过气来了。
19岁 新世界展开了,我可以无法无天了。被叫“叔叔”或者“阿姨”。
20岁 重新思考一下人生,可以给过来人讲自己的传奇故事了。
21岁 无所事事的一年,也是最容易被忽略和忘记的一年。或者,这一年就该被浪费掉?
22岁 我赚钱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3岁 一个人住在北京(上海……),还不错哦。很多东西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个样子。
24岁 对本命年充满忌惮,随时准备倒更大的霉。
25岁 懒得跳槽了,有什么区别呢?
26岁 学会了用“呵呵”来表达自己不一样的看法。
27岁 啊,那些运动员的年龄,居然比我还小。
28岁 远大前程,终于找到了得心应手的感觉。
29岁 父母帮忙付首付,自己付按揭的第一套房。第一次婚姻。该为家族负责的事,在这一年似乎应该都搞定才行。
30岁 曾经可怕的年龄,也就这么着就来了。
31岁 事业不错,生活也不错,但不舒服的是,富豪榜上也有比你年轻的人了。
32岁 计划开始繁殖。
33岁 抓住青春的尾巴。
34岁 发现有些事情不是你通过努力就能做到的。
35岁 突然想起来,多年以前那个35岁退休的理想不可能实现了。
36岁 理解了为什么妈妈当年会觉得你是如此天赋异禀,因为你也如此看自己的孩子。
37岁 挠挠七年之痒。
38岁 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
39岁 奔4,但已经不恐慌了。
40岁 四十不惑。就是说,任何事情都要自己解决了,你没有资格也不好意思再去请教别人了。
41岁 看孩子写作业,这些题怎么还是那么讨厌。
42岁 毕业20年聚会,男生最大的能耐还是把自己的肚子搞大。
43岁 孩子问题好像是遇到的问题中最棘手也是最没把握的。
44岁 去健身房的目的不是为了肌肉或者减肥,而是更多考虑自己的心肺功能问题了。
45岁 中年危机,找到心跳的感觉。
46岁 事业有成,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的。
47岁 孩子的个头超过自己。
48岁 发现眼睛居然不近视了。
49岁 琢磨了一年如何与孩子沟通的问题。
50岁 结婚20周年纪念,一起度一次假。只是因为孩子住校了。
51岁 去陌生城市开拓一个新市场。很激动兴奋,就像有很多未知的东西等在前面。
52岁 同学又聚会,为早逝的同学默哀。交流最多的是健康问题。
53岁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54岁 公共汽车上,很意外有个孩子给你让座。
55岁 儿子(女儿)要出国了。
56岁 做的所有事,终究还是要放下的。
57岁 父母随时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
58岁 越来越絮叨了,更年期。
59岁 做了很多退休的计划,这一年过得可真快。
60岁 退休。早上一起床就手足无措,若有所失。
61岁 认识了许多新朋友。
62岁 见一对陌生的同龄夫妇,与他们一起探讨了儿女结婚的事宜。
63岁 参加孩子的婚礼。
64岁 搬到另一个城市与孩子同住。
65岁 能记得住电视里每个电视频道的号码。
66岁 告诫自己不要太操心孩子家里的事,但总是管不好自己。
67岁 很迫切地希望有孩子的孩子。
68岁 终于有了自己的爱好。
69岁 不会再搬家了。
70岁 得了一场病,写了遗嘱。
71岁 终于有了孩子的孩子,溺爱他(她)。
72岁 同学聚会,发现少了些人。
73岁 想应该把自己一生记录下来。
74岁 记忆力狠狠衰退了一下。
75岁 早晨醒得越来越早。
76岁 和儿子(女儿)争执,第三代应该如何教育。
77岁 不再抱怨了,世界不是我们
这是所见过的最强的Photoshop作品,创作该作品的这位牛人叫Bert Monroy
Bert Monroy在纽约市出生和长大,并在当地多家代理机构及其自己的公司中从事广告艺术总监和执行总监工作20余年。 当1984年Macintosh 128汁算机出现时,Bert开始了其自己新的数码职业生涯。他把计算机作为新的艺术媒体,他是大家公认的数码艺术先锋人物之一。Bert的作品出现在各种主要杂志上,也被大量的图书昕采用,其中包括Making Art on a Macintosh、ThePhotoshop WOW Book(所有版本)、The IllustratorWOW Book(所有版本)、The Art of Digital Painting以及在日本出版的Photoshop A to Z。
(Bert Monroy个人网站:http://www.bertmonroy.com/)
这是一张美国芝加哥运输局蓝线Damen车站全景图,作者使用了Adobe Illustrator生成大多数的基本形状及所有的建筑,剩下的工作在Photoshop中完成。
这个作品的一些基本信息:
·图像尺寸大小是40英寸×120英寸;
·合并后的文件大小达1.7GB;
·创作花去了11个月(接近2000小时)的时间;
·作品由近50个独立的Photoshop文件组成;
·将所有文件累积起来,整个图像图层超过15000个;
·为不同的效果使用超过500个alpha通道;
·使用超过250000个路径组成整个场景中众多的形状。
下面是几张局部特色图:
特写图1:
·火车的正面在该本文件身中创建。火车被放到整张图像的适当位置后,添加窗户中的反射。
·火车车厢的一侧创建于一个独立的文件中。这样易于复制该文件添加另外的车厢。
·复制的车厢需要改变窗口中的反射、积尘以及车厢号码,使每节车厢看起来各不相同。
·符号、文本以及logo创建于Adobe Illustrator中。
特写图3:
使用了Photoshop画笔面板中修改过的Spatter画笔创建尘埃,以产生随机的效果。
·使用同样的Spatter画笔创建铁锈,但应用了动态色彩(Color dynamics)。铁锈处于一个独立的图层上,应用了内阴影图层样式,添加剥落的油漆上出现的铁锈效果。
作品欣赏
第一句:中国!!老百姓不缺钱!
背景:这是CCTV一个栏目中,芮城刚和几位专家谈内需时,专家冒出的一句话!
简评:建议专家下次再谈老百姓的时候最好事先明确一下他心目中老百姓的标准,例如居住地,例如收入保障,例如医疗保障等等。因为作为一个普通的打工者来说,我就缺钱。所以我很惶恐:难道我不是老百姓吗?那我是个什么玩意儿呢?当然后来我明白了,象我们这种缺钱的主儿,在专家眼里连玩意儿都不是。
第二句:春运铁路一票难求在于票价太低。
背景: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铁路局常务副局长罗金保的话。
简评:又是人大代表,又是常务副局,罗局长“高墙建瓦”(原词想不起来,凑活用吧)的话当然不是说给人民的,而是说给”人民代表大会”的,别看差几个字,差别大了去了。因为人民代表大会是需要人民用银子支持的,票价不涨,会还开不开了?不开会,那罗局长之流还活不活了?
第三句:中国不存在“上学难、上学贵”问题。
背景:这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副省长陈晓光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就教育不公平、上学难上学贵以及如何使老百姓满意时所发表的见解和看法。
简评:尽管陈省长后来又补充说”好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应该是说上好学难、上好学贵”.但即便一所普通大学的收费也足以让一户农家倾家荡产的现实不知道陈省长怎么看?央视都不回避的农村家庭里因为学费放弃求学的问题陈省长又怎么看?只能说明,老陈的孩子上的起学,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学校。第三,人大代表,是为大人说话的。
第四句:电信行业不存在垄断。
背景: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的观点,“对于所谓垄断要科学界定,比如电信行业,固话业务、移动业务都有竞争,怎么能算垄断企业呢?当然不是。”
简评:有竞争就不是垄断。所以,只要二奶不跟大奶挑起事端,就不存在竞争,客观上就还是大奶垄断老公的现实。王主任不愧是政协委员,真邪啊!他的观点为小三们另辟了蹊径,记住:要想保持关系,不要找大的麻烦。
第五句:手机通话费不是高收费。
背景:这是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曹淑敏阿姨的观点。理由是“漫游费已经下降了百分之六十三”了。
简评:已经下降百分之六十三了,当然就不是高收费了。这样的逻辑让我们不免产生如此的联想:他过去抢完钱就杀人,现在只把人打残废,所以,他已经不是坏人了。唉,为什么逼我杀人?
第六句:187蚊你都觉得贵啊?
背景:这是1月14日晚广东新闻频道《今日关注》栏目主持人郑达的感受,他在听取了报道中对一位欲购站票,却为187元的票价过高而犹豫不决,最后别无他选之下买下车票的、有十年时间没回老家的重庆籍外来工的采访后,说:“‘哇,大佬,187蚊你都觉得贵啊?你成十年没返过屋企喔,坐飞机都抵晒啦……(粤语原话,大概意思是:你不会觉得187元的价钱也高吧?你有十年时间没回家了,即使坐飞机也不算贵啦!)话语间带着一种难以解读的’职业笑容‘。”
简评:郑先生的关怀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另一位好心人晋惠帝,在他看到濒临饿死的穷人时曾留下过一句千古绝句:何不食肉糜?在郑惠帝看来,十年不回家当然是舍不得钱了,当然是为了存钱了。只不过他压根儿想不到:187元钱这样一个他用来喝早茶都不够的数目,对一个打工者而言意味着什么。不过看来他有进军央视的实力,因为显然他跟认为老百姓不缺钱的专家们惺惺相惜。
第七句:父母可学外国人在12-15岁孩子书包里放安全套。
背景:这是广州市计生局官员段建华的倡议。
简评:不知道段局长是通过调研还是通过实践对12-15岁的孩子的性成熟状况有所了解,如果是前者那就拿出来晒一下也让大家服气,要是后者嘛,还是自己带着合适——知道号码不是?
第八句:所谓看病难看病贵,我走遍全世界,看病最不难是中国,看病最不贵是中国。
背景:这是政协委员、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曾其毅的所谓“直言”。
简评:又是个政协委员,还真他母亲的邪。别说,国家出钱让丫环游地球还真没白去,这话说得多让出钱的主儿舒坦?所以我建议继续出资让曾先生到太空也走一圈儿,最后告诉我们”全宇宙看病最不难是中国,看病最不贵是中国”的时候,那多长脸啊!确实,看病最不难是中国——到处都有地下诊所的。看病最不贵也是中国——只要你不吃药。
第九句:你们要做的是以主人的身份使这种动人的气氛保持下去,避免横生枝节。
背景:这是大师级人物余秋雨对在地震中遭遇丧子之痛的家长们说的话,他希望家长们别再追究一些人的责任,而应该为了顾全大局继续关起门来悲痛,打开门时稳重。
简评:我早就说过,在余大师眼里,恐怕灭门最动人!我们也可以断定,余大师是不会让我们感觉到动人的。
第十句:做鬼也幸福。
背景:这是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在汶川地震后以一名地震遇难者的口吻写就的句子。
简评:终于明白什么叫做文人无德了!人家还是副主席耶!
第十一句:可以考虑让市民每个月买20块钱的生态基金。
背景:此言出自中科院院士蒋有绪之口。他认为,居民生活在地球上作为二氧化碳的排放者,应该为节能减排付出代价。
简评:当科学沦为杂税的帮凶时,我们只能感慨我们对科学的无知!
第十二句:你们是个屁。
背景:深圳海事局50来岁的party组书记(正局级)林嘉祥在一家酒楼用餐时,借着向一名11岁女生问路之机,将其强行拖进洗手间内WX.当女孩父母回头找该男子讲理时,男子竟叫嚣“我是交通部派来的,级别和你们市长一样高,敢跟我斗,你们这些人算个屁呀!”。
简评:个人以为,这是2008年度最能真实反映出官员对百姓评价的一句话:因为你们是个屁呀,所以你们还想跟我讲理?因为你们是个屁呀,所以你们还想跟我谈涨工资?因为你们是个屁呀,所以就算吃了亏还想讨什么公道?不要想,想都不要想,因为,你们只是个屁!又何必侮辱空气?
太空中的地球
这张展现完整地球的照片是“阿波罗”17号宇航员于1972年拍摄的。一直以来,人们便将它誉为美国在太空探索过程中拍摄的最具影响力的照片。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28日消息,美国航空航天杂志AIR&SPACE最近公布了美国宇航局50年来最具纪念意义的50张照片。
1958年10月1日,美国宇航局(NASA)正式成立,到今天已经有整整50年历史。在这50年探索太空的过程中,NASA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它是全人类的财富。必须承认,在挑选下列照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杂上个人喜好。
除此之外,某些照片的排名之所以较为靠前也参考了其它一些因素,包括试图让排行榜在体现人类太空飞行、卫星成像和行星探索发展史方面实现某种平衡。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照片没有入选,原因很简单:珍贵照片太多了,只能是精中选精。
此次的排行榜忽略了人类太空探索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原因就在于它们并不是宇航局取得的成就,其中包括1958年拍摄的展现沃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以及“探险者1”号卫星其它设计者庆祝成功的著名照片,照片中的他们将卫星模型高高举过头顶。而在“探险者1”号卫星成功发射几个月之后,宇航局才正式浮出水面。
在此次排行榜中,宇航局“阿波罗”号登月计划当仁不让地占据统治地位。即使到了现在,“阿波罗”号登月仍旧被很多人誉为宇航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我们还需承认的是,虽然NASA中字母“A”代表的是“aeronautics”(航天技术),但我们评选的排行榜却并不突出人类在航空学上取得的突破,而是重在展现太空探索强大的吸引力和可怕的危险性。
地出
照片拍摄于1968。对于这张照片,《完整地球目录》曾给出这样的评价:“‘阿波罗8’号拍摄的这张展现在月球上看地出的著名照片,完美地诠释了我们这颗星球的美丽与罕见性(干燥的月球与荒芜的太空无法与之媲美),同时也开始改变人类的意识。”
站在月球上的巴兹·奥尔德林
照片拍摄于1969年,里面的宇航员就是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这是展现人类第一次入主另外一颗天体的最完美的照片,奥尔德林面罩中出现的身影就是大名鼎鼎的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自公布之后,奥尔德林的这张照片便风靡全球,世界各处都能看到它的复制品。有意思的是,他拍照时摆出的曲臂姿态也成为以后的宇航员争先效仿的对象。至于为什么这么做,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创造之柱”
这张展现“创造之柱”的照片拍摄于1995年,可能是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最为著名的照片。所说的“创造之柱”是指天鹰座星云中形成恒星的区域。这张展现“创造之柱”的彩色照片不但是一份科学证据,同时也不失为一幅颇具美感的艺术品。
埃迪·怀特太空行走
照片拍摄于1965年。这一年,“双子座4”号飞船宇航员埃迪·怀特(Ed White)上演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较前苏联宇航员亚历克斯·列昂诺夫(Alexei Leonov)晚了3个月。这是第一张由另外一名身在太空的宇航员拍摄同伴在太空中漂浮的照片。
月球上的人类足迹
足迹照片是奥尔德林于1969年在月球上拍摄的。月球漫步是完成“阿波罗11”号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作为科学家研究月球土壤属性的一种方式。这张经典照片可作为证明人类曾登陆月球的一大证物。
火星全景照片
照片拍摄于1997年,位于大块岩石左侧的是“旅居者”号火星漫游者,位于前景的是“火星探路者”号登陆车。这是呈现给时任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的一张高质量全景图,由多张照片拼接而成。
“挑战者”号爆炸瞬间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73秒钟之后发生爆炸,参与STS-51-L任务的所有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当时,数百万人通过电视屏幕一次又一次目睹这场悲剧的发生,展现爆炸瞬间的这张照片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记忆中。
木星的大红斑
照片拍摄于1979年。这一年,“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飞船均在飞越木星过程中拍摄了大量照片。所谓的大红斑是指木星大气中发生的风暴,规模相当于3个地球。虽然此前曾在地球上拍摄过风暴照片,但如此清晰地展现它的细节却还是第一次。
“土星5”号火箭发射
照片拍摄于1969年。“土星5”号当时搭载的正是上演登月的“阿波罗11”号。在所有展现“土星5”号的照片中,这一幅无疑是最著名的。
月球上的第一步
照片拍摄于1969年。当时,估计有5亿人通过电视屏幕观看了这段黑白影像。
最初参加“水星”计划的7名宇航员
这7名宇航员均为男性,并且都是军方的试飞员。但只有站在后排最左侧的艾伦·谢泼德(Alan Shepard)于1971年搭乘“阿波罗14”号登陆月球。除此之外,他还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主太空的宇航员。
宇宙最深处景象
照片拍摄于2004年,呈现了有史以来人类在可见光情况下观测到的宇宙最深处的景象。拍照时曝光时间达到100万秒,哈勃太空望远镜共绕轨道运行400周,所呈现的星系超过1万个。
不系绳太空行走
照片拍摄于1984年。当时的宇航员布鲁斯·麦克坎德雷斯二世(Bruce McCandless II)正在执行STS 41-B任务。他在喷气动力载人机动装置帮助下,走出“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舱门进行太空行走,行走距离超过300英尺(约合91米)。这是在环地轨道进行的第一次不系绳太空行走。
尼克松慰问阿波罗11号成员
照片拍摄于1969年。虽然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总统启动“阿波罗”计划,但最终向阿姆斯特朗、迈克尔·柯林斯(Michael Collins)以及奥尔德林(从左至右)表达问候的却是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从月球返回后,3名宇航员被“大黄蜂”号成功打捞,当时还处在隔离期。
阿波罗15号宇航员和美国国旗
照片拍摄于1971年。“阿波罗”号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提高美国超级技术大国的形象。在詹姆斯·欧文(James Irwin)和大卫·斯科特(David Scott)上演的“阿波罗15”号月球任务中,宇航局第一次派出四轮漫游者,以便对月球进行广度更大的探索。
地月相对
照片拍摄于1977年。1977年9月5月,“旅行者1”号发射升空,朝目的地木星进发。13天之后,“旅行者1”号拍下了这张著名照片。在如此远的距离拍摄一张将地球和月球同时收入其中的照片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照片中的月球被人工加亮。
宇宙微波背景
照片拍摄于1992年。宇宙背景探测器是宇航局唯一一个让参与的科学家拿下诺贝尔奖(2006年)的项目。宇宙背景探测器的一个成果就是拍摄这张展现“大爆炸”遗留下的宇宙微波背景的照片。
第一张火星照片
第一张火星照片拍摄于1976年7月20日,与7年前阿姆斯特朗登月是同一天,当时的“海盗1”号飞船第一次在火星表面着陆。首张火星照片是“海盗1”号在登陆几分钟后拍摄的,展现的是这艘机器人飞船的着陆支架。
飘浮的天空实验室
照片拍摄于1974年。“太空实验室”是宇航局的第一个空间站,但很快便发生故障。由皮特·康拉德(Pete Conrad)挂帅的第一批空间站宇航员通过安装一个遮日罩,替换发射中损坏的流星体/太阳盾,才得以拯救这项太空任务。
美国宇航局首位女宇航员萨莉·莱德
照片拍摄于1983年。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宇航员,萨莉·莱德(Sally Ride)参加了STS-7任务。在1978年为航天飞机第7次任务挑选宇航员过程中,莱德最终从6名女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就此打破美国太空探索史上长达20年的男性唱独角戏的传统。
“阿波罗1”号火灾
照片拍摄于1967年。这是美国太空探索史上第一次严重事故,也是宇航局登月计划遭遇的第一次重挫。在地面测试过程中,“阿波罗1”号充满氧的密封指令舱因意外事故发生火灾,怀特、加斯·格里森(Gus Grissom)和罗杰·查菲(Roger Chaffee)3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X-15飞机
照片拍摄于1960年。1959 至1968年间,X-15飞机共在太空边缘上演了199次飞行。照片中的飞行员就是年轻时的阿姆斯特朗。
肯尼迪发誓10年内登月
照片拍摄于1961年5月25日。时任总统肯尼迪在讲话中称,“在这个10年结束前登陆月球”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冒险。当时,美国的载人太空飞行经历只包括谢泼德在这段讲话发表前3周进行的15分钟飞行。
轨道中的约翰·格伦
照片拍摄于1962年。在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完成进入太空的壮举10个月之后,美国宇航员约翰·格伦(John Glenn)也进入太空并安全地回到地球,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火星陨坑
照片是由“水手4”号飞船于1965年拍摄的。这是宇航局第一次为火星表面拍摄特写镜头,但令他们失望的是,“水手4”号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迹象。正如我们在照片中看到的,火星地面布满陨坑并且毫无生机。
土星1号火箭发射
照片拍摄于1965年5月25日。在“土星1”号火箭项目参与者中,很多人都是德国移民,他们大多数人效力于阿拉巴马州的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当日,他们在卡纳维拉尔角目睹了发射全过程。位于照片中央用手指向前方的人是库尔特·德巴斯(Kurt Debus),位于他左侧的是冯·布劳恩,向前探出脑袋的人则是埃伯哈德·里斯(Eberhard Rees)。
“阿波罗13”号
照片拍摄于1970年。由于服务舱液氧箱发生爆炸导致飞船严重受损,宇航员已无法按计划执行登月任务。直到拍摄这张照片时,“阿波罗13”号的宇航员吉姆·洛弗尔(Jim Lovell)、杰克·斯威格特(Jack Swigert)和弗莱德·海斯(Fred Haise)才放弃服务舱,而后重返地球大气层。
航天飞机处女航
照片拍摄于1981年。这一年的4月12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搭载约翰·杨(John Young)和罗伯特·克里彭(Robert Crippen)上演处女航。航天飞机向轨道运送的宇航员数量要超过其它所有太空飞行器的总和。迄今为止,它们已经服役了27年。
美国首位太空人
照片拍摄于1961年。这一年,搭载谢泼德的“自由7”号飞船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东部发射,上演小轨迹飞行,谢泼德就此成为第一个入主太空的美国人。重返地球时,这位宇航员在大海中降落,并最终被直升机吊起。这段场景对于上世纪60年代的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
回声-2号卫星
照片拍摄于1964年。卫星通讯的先驱们尝试了从太空中继信号的多种方法,包括回声-2号充气气球,它成功将电话、无线电和电视信号发送回地面。
第一张地球电视图像
1960年,装备有电视摄像镜头的第一台气象卫星TIROS 1拍摄到地面乌云密布的镜头。
英美宇航员历史性握手
照片拍摄于1975年。亚历克斯·雷奥诺夫(左)受训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个苏联人。“水星”项目宇航员德克·斯莱顿(Deke Slayton)因心脏问题已经退居二线。他们二人1975年7月上演的“太空握手”更多是因美苏关系好转而非太空探索。
深度撞击号撞向彗星
照片拍摄于2005年。2005年7月4日,“深度撞击”(Deep Impact)探测器与“坦普尔-1”号彗星相撞,这一简单却壮观的实验在公众中间引发强烈反响。这次实验旨在撞击彗星彗核,以便科学家研究从彗核中喷涌而出的物质。
彗星“舒梅克-列维”撞木星
照片拍摄于1994年。这是有史以来记录的最大规模撞击。在科学家预测彗星“舒梅克-列维”(Shoemaker-Levy))将分裂并与木星相撞后,包括哈勃太空望远镜在内的所有“眼睛”都紧盯这次撞击事件。在哈勃望远镜拍摄的照片中,小黑点即是相撞之处。
阿波罗17号宇航员哈里森·施密特
照片拍摄于1972年。作为登陆月球的唯一科学家,施密特帮助将其他宇航员培训成地质学家。阿波罗号的最后一次探险覆盖了大片区域。宇航员对距离着陆点数英里外的区域进行了勘测。
LANDSAT地球观测卫星照片
照片拍摄于2002年。美国LANDSAT地球观测卫星自1972年发射以来,发回了大量地球照片,照片数量记录迄今未被打破。作为距离现在最近的LANDSAT系列卫星,LANDSAT-7号于2002年6月22日拍摄到这张马萨诸塞州鳕鱼角的照片。
海盗2号飞船在火星上
照片拍摄于1976年。第二艘“海盗”号飞船于1976年9月3日在“乌邦托平原”着陆。由于悬浮于稀薄大气层中的尘埃物质,火星天空看上去一片粉红。
天空实验室拍摄的太阳耀斑
照片拍摄于1973年。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美宇航局卫星无时无刻都在注视着这颗恒星。20世纪70年代发射的天空实验室(Skylab)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对太阳进行了广泛研究。这个科学实验室携带了8台观测太阳的仪器。
国际空间站
照片拍摄于2008年。这是迄今为止飞行在太空中的最大的人造物体。国际空间站项目最早于1984年提出,随着欧洲和日本开发的轨道舱在今年初安装完毕,这个轨道实验室的建设即将完工。
宇航员修复哈勃望远镜
照片拍摄于1993年。按照设计,宇航员要经常搭乘航天飞机对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维修,迄今,他们已对哈勃实施了四次维修和升级,最后一次定于今年秋天展开。
卡西尼号镜头下的土星
照片拍摄于2004年。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联手开发的“卡西尼”号飞船于2004年7月抵达土星轨道,目前仍在对这颗行星及其卫星展开细致研究。2005年1月释放到土卫六表面的“惠更斯”探测器是造访土星这颗最大卫星的首位天外访客。
波音747背航天飞机
照片拍摄于1998年。航天飞机在加州着陆之后,爬在一架波音747客机背上返回佛罗里达州。
宇航员太空洗浴
照片拍摄于1973年。美国发射到太空的第一个空间站简直就是一个舒适的家,里面有一个厨房和淋浴设备。照片中洗澡的杰克·洛斯马正在执行持续59天的太空任务。在天空实验室停留的最长时间为84天。
航天飞机机舱
照片拍摄于1983年。在航天飞机第八次飞行任务前,宇航员机组人数越来越多,背景各不相同。STS-8任务由5名机组人员组成。盖伊·布卢福德(右)作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美国黑人,也是两年后发射的STS 61-A任务创纪录八名机组成员之一。
木卫一上火山喷发
照片拍摄于1979年。在旅行者-1号任务最重要的发现中,其中之一便是木星卫星木卫一(Io)喷射羽状物质,科学家在照片中无意中获得了这一重大发现——这是人类首次在地球以外的世界观测到火山喷发。
美国首位航天飞机女机长艾琳·柯林斯
照片拍摄于1999年。艾琳·柯林斯是美国第一位航天飞机女机长,当时她在执行代号STS-93的航天飞机任务。
土卫二表面水冰
照片拍摄于1998年。美宇航局发射到木星的“伽利略”任务对木卫二予以特别关注。在土卫二表面,海洋可能就潜伏在冰面以下。所以,我们有可能在这片海洋中找到生命。
表达人类问候的铜质磁碟
照片拍摄于1977年。因为两艘“旅行者”号飞船将会离开太阳系,在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和其他科学家的努力下,旅行者1号携带了一个类似留声机唱片的铜质磁碟,里面有用55种人类语言录制的问候语和各类音乐,旨在向外星文明表达人类的问候。
《星舰迷航》演员同美航天飞机原型机企业号合影
照片拍摄于1976年。美宇航局航天飞机原型机原本被命名为“宪法”号,但电视剧集《星舰迷航》的影迷发起了一项运动,最终导致它被命名为“企业”号。照片是《星舰迷航》演员同这架试验机的合影。
首先来简要介绍一下钢笔工具和路径的概念
钢笔工具属于矢量绘图工具,其优点是可以勾画平滑的曲线,在缩放或者变形之后仍能保持平滑效果
钢笔工具画出来的矢量图形称为路径,路径是矢量的路径允许是不封闭的开放状,如果把起点与终点重合绘制
就可以得到封闭的路径
现在我们来绘制一个简单的路径
如下图在工具栏选择钢笔工具(快捷键P)
并保持钢笔工具的选项如图
所示(在工具栏上方):选择第二种绘图方式(单纯路径),并取消橡皮带功能
然后用钢笔在画面中单击,
会看到在击打的点之间有线段相连
保持按住Shift键可以让所绘制的点与上一个点保持45度整数倍夹角(比如零度、90度)
这样可以绘制水平或者是垂直的线段(图中从第5个点开始按下了Shift键)
从上面的简单练习中我们得
出两个规律:
我们并没有直接绘制线段,而是定义了各个点的位置,软件则在点间连线成型
控制线段形态(方向、距离)的,并不是线段本身,而是线段中的各个点的位置
记住两个术语:
那些点称为“锚点”(anchor)
锚点间的线段称为“片断”(segment)
刚才我们绘制的那些锚点,由于它们之间的线段都是直线,所以又称为直线型锚点。
现在我们来绘制曲线形锚点
我们看到,在绘制出第
二个及之后的锚点并拖动方向线时,曲线的形态也随之改变
究竟曲线是怎样生成的,我们又该如何来控制
曲线的形态呢?
除了具有直线的方向和距离外,曲线多了一个弯曲度的形态,
方向和距离只要改变锚点位置就可以做到,但是弯曲度该如何控制?
如图在工具栏选择“直接选择工具”
,注意是下方那个空心的箭头
假设我们刚才绘制的4个锚
点分别是ABCD
用“直接选择工具”去点取位于AB之间的片断
会看到刚才我们绘制AB锚点时候定义的方向线
仔细看一下这两个方向线
再这样想象:
一个人要从A点到B点,在A点出发的时候,位于A点的其他人看到他是朝着上偏右的方向走的
而位于B点的人,看到他是朝着下偏右的方向来的
那么综合两地的观测结果。就可以得出这个人行走的路线:必定是一个类似锅盖的上弧形
现在我们选择如
图的“转换点工具”,该工具用来修改方向线
然后如下图所示般改变AB锚点上的方向线,将会看到曲线弯曲度的改变
注意方向线末端有一个小圆点,这个圆点称为“手柄”,要点击手柄位置才可以改变方向线
结合刚才所作的比喻,就不难理解了:
修改B锚点方向线为下,相当于指定那个人从A点上方出发后,从B点
下方进入,那么所走的路程就是一个S形
再修改A锚点方向线为下,相当于从A点下方出发,再从B点下方进入,所走的就是一个下弧形的路程
修改后的方向线如下图:
明白了方向线的方向对曲线
形态的影响后,我们来看一下方向线长短造成的影响
如下图般,在同一方向上拖拉方向线:(可使用“直接选择工具”)
对于一个锚点而言,如果方
向线越长,那么曲线在这个方向上走的路程就越长,反之就越短
可以这样设想,曲线是一个橡皮筋,在头尾两端有两个力在各自的方向上拉
哪个方向上力气大,则橡皮筋就朝向这个方向多靠拢一些。反而反之
除了修改锚点之外,也可以利用“直接选择工具”,在片断上修改曲线的形态
如下图:
注意
:这并不能说是“修改了片断”,而应该说是“同时修改了两个锚点”
牢记原则:片断是由锚点组成的,只有修改锚点才能改变片断形态,这是不可逆的因果关系
做一下小结:
对于这条曲线上的除了起点和终点的BC两个锚点而言,都存在两条方向线:
一条是从上一个锚点“来向”的方向线;另一条是通往下一个锚点的“去向”的方向线
对于起点,只存在“去向”的方向线;对于终点,只存在“来向”的方向线
下面让我们做个小练习,如图
:
现在要求在两
个红点之间绘制一条紧贴鼠标外廓的曲线很可能你们绘制出来的是如下图这个样子的
再看下图:
同样的曲线效果,这里只用
了两个锚点来绘制
移动两个红点的位置再行绘制,很可能你们绘制的效果是这样
而实际上呢,也只需要用两
个锚点就可以绘制这条曲线了,如下图
记住一个原则:绘制曲线的
锚点数量越少越好
因为如果锚点数量增加,不仅会增加绘制的步骤,同时也不